6月6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持续提升健康素养、着力增进全民健康的有关情况。
会上,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、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,从今年6月开始,国家卫健委将开展“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”工作,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
一是不断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。将汇集优质资源,围绕“一老一幼”、孕产妇等重点人群,不断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库,出版健康科普系列丛书,办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,持续发布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。
二是不断净化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环境。加强多部门联动,广泛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,加大对互联网不良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和处置。
三是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。指导各地发挥好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的作用,用好用足现有的一些激励政策,让更多的医务人员能够更积极地投身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之中。
四是不断动员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。继续推进健康县区和健康促进医院工作,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早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(2024-2027年)的通知》中明确,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,2024-2027年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,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。
多措并举促进“一老一幼”健康
此外,发布会上,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分享了上海市在促进“一老一幼”健康、提升健康素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。
陆韬宏表示,在老年人群健康方面,上海实施健康老龄化行动,启动了心理关爱、营养改善、口腔健康促进等专项行动,利用老年健康宣传周、敬老月、重阳节等时间节点,线上线下联合宣传老年健康知识。
一是连续16年向全市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实用健康工具,例如运动健康知识手册、心理健康知识手册。通过读本、有声书这些符合老年人群特点的形式来开展健康科普。
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和老年人健康“守门人”作用,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已经达到483.5万人,签约率超过80%。
三是通过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来普及慢病管理、照护安全、康复训练这些知识和技能,全市累计建设小组共4万余个,累计参与的老年居民近80万人。
在青少年人群健康方面,上海市巩固“医教结合”的工作机制,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校园建设,探索建立“健康副校(园)长”制度。
一是开展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、重点常见病和影响因素监测,全面掌握青少年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的流行现状。
二是扎实推进学生常见病和危险行为的干预和素养提升工作,开展包括专家进校园行动、中小学生健康月、重点人群关爱等干预行动,同时还提供了包括体重、睡眠、运动、电子屏幕使用和心理卫生这些主题干预的工具包,推动学校、家庭、学生的联动,构建医教体协同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整合提升模式。
普及健康知识 多方力量参与
事实上,健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,需要多方力量参与。对此,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在发布会上指出,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方面,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:
一是研究提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内容。主要是基于我国居民主要的健康问题和需求,研究遴选出公众应该掌握的基本健康知识、行为和技能,并适时进行修订。
二是开发健康教育活动核心信息和科普材料。比如,围绕不同的健康主题、不同重点人群,开发健康科普图书、海报、折页、长图、音视频、健康教育处方等材料。还大力推进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设。
三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。比如,开展主题传播活动,开设健康专栏和节目,举办健康科普大赛和健康知识讲座,充分发挥全媒体作用,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。
四是为健康素养提升创造支持性环境。在健康城市、健康县区以及各类健康细胞建设中,都把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。
五是动员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。提供工作规范、技术标准、科普材料、人员培训、业务指导等方面的服务。
六是开展健康素养监测。建立健康素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,开展持续监测,及时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,为完善相关的政策提供循证支持。
“近年来,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,已经由2012年的8.8%上升到2023年的29.7%,已经接近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提出的“到2030年,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%”的目标。”李长宁表示。